起居應四時
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順應自然界的晝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(guī)律,并要持之以恒。傳統(tǒng)養(yǎng)生學認為“精、氣、神”為人生三寶,神為生命的主宰,能夠反映人體的臟腑功能和體現(xiàn)生命的活力,故“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”。人們起居有常,作息合理,就能保養(yǎng)人的精神,使人精力充沛,神采奕奕。所以清代名醫(yī)張隱庵稱:“起居有常,養(yǎng)其神也”。長期起居無常,作息失度,會使人精神萎靡,呆滯無神。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體應按照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原則安排每天的作息時間。一日之內隨著晝夜晨昏陰陽消長的變化,人體的陰陽氣血也進行相應的調節(jié)而與之相適應。人體的陽氣在白天運行于外,推動著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進行各種機能活動。夜晚人體的陽氣內斂而趨向于里,則有利于機體休息以便恢復精力。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研究也證實,人體內的生物鐘與自然界的晝夜規(guī)律相符,按照體內生物鐘的規(guī)律而作息,有利于機體的健康;一年四季具有春溫、夏熱、秋涼、冬寒的特點,生物體也相應具有春生、夏長,秋收、冬藏的變化。人體在四季氣候條件下生活,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適當調節(jié)自己的起居規(guī)律;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指出:“春三月,夜臥早起,廣步于庭,被發(fā)緩形;夏三月,夜臥早起,無厭于日,使志無怒;秋三月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;冬三月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。”《養(yǎng)老奉親書》也指出:“夏月暑地熱,若檐下過道,穿隙破窗,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。”以上充分強調了起居要應四時的重要性。
飲食應四時
不僅一日中飲食要定時、定量,還要根據(jù)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調配飲食。《內經》要求要“飲食有節(jié)”,如果“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滿,不時御神,務快其心,逆于生樂,起居無節(jié)。”等不良生活習慣,便會導致“半百而衰”的結果。四時飲食不節(jié)還會導致很多疾病,如“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”、“膏梁厚味,足生大丁”、“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”等論述?!鹅`樞·師傳》又說,飲食要:“熱無灼灼,寒無滄滄,寒溫中適”。張仲景也說:“服食節(jié)其冷熱苦酸辛甘。”說明飲食一定要根據(jù)自己的身體狀況,四時氣候的變化情況,食物的性味等加以選擇調配,才有益于人體的健康。一日中飲食有一定的要求,《三元參贊延壽書》說:“夜半之食宜戒,審酉前晚食為宜。”一年中的飲食,根據(jù)不同季節(jié)調配,張仲景說:“春不食肝,夏不食心,秋不食肺,冬不食腎,四季不食脾。春不食肝者,為肝氣旺,脾氣敗。若肝旺補肝,脾氣敗尤甚。”唐代孫思邈《千金方》說:“春省酸增甘養(yǎng)脾氣,夏省苦增辛養(yǎng)肺氣,長夏省甘增咸以養(yǎng)腎氣,秋省辛增酸養(yǎng)肝氣,冬省咸增苦以養(yǎng)心氣。”此外,四時食物的選擇還要注意食物寒、熱、溫、涼四性與臟腑的關系。元代忽思慧在《飲膳正要》說:“春氣溫宜多食麥以涼之,夏氣熱,宜食菽以寒之,秋氣燥,宜食麻以潤之,冬氣寒,宜食黍,以熱性治其寒”。四時食物的選擇除了注意食物的性味外,還要根據(jù)身體狀況,陰陽的偏盛調配食物則更為合理。
情志應四時
人的精神活動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。通過四時的調養(yǎng),才能使精神內守,生氣不竭,防止疾病的發(fā)生。情志應四時的思想最早見于《內經》,如《靈樞·本神》說:“故智者之養(yǎng)生也,必順四時而適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處,節(jié)陰陽而調剛柔,如是則僻邪不至,長生久視。”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論圣人治身之法說:“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,樂恬惔之能,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,與天地終,此圣人之治身也。”說明圣人治身,首先重精神上的恬惔虛無,清靜無為?!端貑?middot;四氣調神大論》認為,人的精神活動與四時的節(jié)律變化密切相關,要使情志應四時,必須主動地按季節(jié)進行調攝。春三月是生發(fā)季節(jié),天地氣生,萬物榮茂,情志要內守,不能動怒,要有“生而勿殺,予而勿奪,賞而勿罰”的精神狀態(tài),思想形體要舒坦自然、放松、活潑、充滿生機,以“使志生”;夏三月是繁榮季節(jié)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情志要喜悅,切勿急躁發(fā)怒,“若所愛在外”,這樣才能精神愉快,情志舒暢,“使志無怒”;秋季三月是天高氣爽、宜人季節(jié)。但氣候漸轉干燥,日照減少,氣在漸降,尤其深秋之時,草葉枯落,花木凋零,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涼、垂暮之感,產生憂郁、煩躁等情緒變化。故秋天要求人們要保持神志安寧,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,只有“收斂神氣”,才能使“志安寧”;冬三月是蟄藏季節(jié),情志更要安靜、內蓄,達到“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”的精神狀態(tài),以“使志若伏若匿”。
練功應四時
氣功是預防疾病,增強體質的一種自我鍛練方法,練功的功法,意念和呼吸都必須應晝夜、四時陰陽的變化。按晝夜的陰陽變化施動,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個時辰。從子時至巳時為六陽時,從午時至亥時為六陰時。清氣為陽時所主,濁氣為陰時所主,所以行服氣法,宜在六陽時為之。《服氣經·秘要口廖》云“凡服氣皆取陽時。”陽時服氣頗有道理,從現(xiàn)代科學的觀點看,服氣以平旦之時最為相宜,因為此時空氣中的氧氣較為充足。在按四季的陰陽變化施功。一年四季,春夏為陽,秋冬為陰。練功應遵循“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”的原則,使陰陽無傷,相生相長。具體說,春夏季節(jié)宜煉靜功,并行“攪海吞津法”或“存思冰雪法”,以滋陰養(yǎng)陽,使肝氣不致內變,心氣不致內洞;秋冬季節(jié)宜煉動功,并行“閉氣發(fā)熱法”或“存思火熱法”,以生陽養(yǎng)陰,使肺氣不致焦?jié)M,腎氣不致濁沉。